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地方行——辽宁篇(上)
辽宁省曾被誉为“共和国长子”,又称“辽老大”,创造过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诸多“第一”。这里产业基础雄厚、工业体系完备,拥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辽宁如何利用自身资源禀赋,抢抓机遇,走出一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道路?
《中国经济时报》创刊30年来一直关注东北振兴、关注辽宁发展,曾多次对辽宁的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产学研融合等方面进行采访报道,见证了辽宁地方经济不断改革发展的历史变迁。近日,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深入辽宁,走访了当地政府相关部门、龙头企业、创新型企业、科研院所等,在政府部门和市场主体一片向“新”而动的行动中,感受到了辽沈大地上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力,窥见了辽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密码”。
拥抱“数”“智”以老生新
作为全国最早建成的工业基地之一,辽宁工业门类齐全、体系完备,特别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矿产冶金等产业,在国家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这些传统产业却面临着结构单一、竞争力弱等问题,并由此导致经济增长较为乏力,当年的“辽老大”跟一些兄弟省市相比落后了。抓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推动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必须破解的难题。
沈鼓集团车间内,大屏幕上实时滚动着每台加工设备的生产信息。通过数字化改造,这家传统企业正在焕发新的生机。传统车间不断向着智能化转型,人、机、料等生产数据线上管控,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大幅提升。
数字化和智能化,让成立于1952年的沈鼓集团,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浪潮中依然屹立潮头。“沈鼓集团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大模型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沈鼓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李宝纯向本报调研组介绍。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升产业基础能力的必然要求。辽宁积极推动传统制造业拥抱“数”“智”,以老生新,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大连光洋科技集团旗下的科德数控股份有限公司的山间“空地”暗藏玄机,这里的地下有一座22万平方米、专门制造国产自主高端五轴机床的地藏式恒温恒湿生产车间。据光洋集团党委副书记田兆强介绍,科德数控生产的各类高端五轴机床,全都装备了自主研发的五轴数控系统,以“智”助力国产高端机床实现自主可控。目前,科德数控在国产高精密机床上实现定位精度2微米,重复定位精度1微米的国际先进水平。
向“智”而行,向“高”攀登,焕新“老家底”,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辽宁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正是当地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写实。
“为了帮助企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培育新质生产力,辽宁省实施了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以打造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新高地等为目标定位,以技术革命性突破、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新质生产力,奋力将传统产业优势转化为辽宁的振兴胜势。”辽宁省工信厅科学技术处副处长韩光对本报调研组表示。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来自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的数据显示,辽宁省已建立近90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22个数字化车间和115个智能工厂,传统产业数字化进程正在加速。
创新引领 以新“逐鹿”
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经济增长的新支柱、新赛道、新引擎,是推动辽宁省全面振兴的关键力量,也是辽宁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洺源科技(大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洺源科技”)的室外展区,停放着氢燃料电池冷藏车、团体客车等各类车辆。“由我们提供的氢燃料电池巴士,是2024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的服务用车,此车加氢10分钟就可实现562公里续航,最高时速可达100公里。”洺源科技人力行政主管徐晓宇向本报调研组介绍。
今年,氢能首次被作为前沿新兴产业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为了抢抓先发优势,加快发展未来产业,辽宁省将重点谋划启动规模化氢能应用作为深耕新能源领域的抓手之一。早在2022年,辽宁省、大连市便先后发布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当地氢能产业发展方向,并全力破解发展难题,拓展氢能发展渠道,为产业发展和企业创新提供重要支撑。
走进沈阳马卡智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卡智工”)的生产车间,一排排高端数控机床如同卫士昂首挺立。这些“卫士”,正在为中国民用航空航天事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崛起保驾护航。
数控机床素有“工业母机”之称,其工艺水平高低决定着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在过去很长时间,我国民用航空航天机床市场主要被国外企业占据。马卡智工必威体育进口替代,并借此优势,成功中标中航沈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C919吊挂自动制孔设备项目。”马卡智工总经理办公室主任王昀告诉本报调研组。
“作为辽宁省的瞪羚企业,马卡智工是辽宁培育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典型案例。”沈阳市大东区委宣传部钟一波向本报调研组介绍。
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也是辽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为此,辽宁省深耕自身优势,必威体育科技引领创新、数字辽宁、万亿级产业基地培育等重点领域,谋划储备一批项目,探索建立完善新技术发现机制、成果转化机制和价值发现机制,为辽宁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提供了科学指引和制度保障。
产研结合 托起主体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辽宁省紧紧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依托丰富的科创资源,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成果供给,全力托起创新主体。
在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一台身披橘色“外衣”的掘采机顺利下线,这是北方重工联合东北大学研制出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QJL4555井工钾盐矿高效全断面掘采装备。“这台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给固体钾盐矿开采带来了革命性转变。”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艾英明向本报调研组介绍。
在艾英明看来,企业独自搞研发,毕竟势单力薄,与科研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是“性价比”较高的一种方式。
2023年,北方重工面向国家在深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的需求,积极与东北大学、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包钢集团巴润矿业等高校和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承担了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课题,支持我国多座深部超大规模矿山建设。
“近年来,辽宁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牵引作用,坚定不移走创新之路,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持续优化产业创新生态。”辽宁省科技厅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调研组。
辽宁省充分发挥本省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教资源富集优势,加快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截至目前,4家辽宁实验室全面启动运行,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8家,全省数量达到47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达到9家。
金秋十月,大连英歌石科学城开城运营,一座崭新的科学之城在大连正式揭开面纱。
“举全市之力高质量建设英歌石科学城。”大连市科技局工作人员向本报调研组介绍。作为辽宁省的创新高地,大连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将英歌石科学城打造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承载地,原始性创新、基础性创新的重要集聚地。
英歌石科学城吸引了一大批高能级科创平台汇聚于此。辽宁黄海实验室于2022年9月挂牌成立,目前已入驻英歌石科学城。“成立两年来,辽宁黄海实验室攻克了热塑性碳纤维复材构件快速制造、新型车载储氢瓶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相关成果获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2项。”辽宁黄海实验室专职副主任刘永刚介绍说。
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在辽宁看到,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催生着新质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孕育着新质生产力,产研结合加速了新质生产力发展……辽宁坚持从实际出发,找准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和路径,将这片黑土地变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沃土,蓬勃的生机正从这里显现。相信辽宁省以科技与产业“双螺旋”发展,乘着新质生产力的东风,将奋力突围,再度崛起,制胜新赛道。
(调研组成员:吕红星、王丽娟、张征、宋丹雷,执笔:王丽娟)
版权所有:辽宁省人民政府 | 主办单位:必威体育 |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9号 | 邮编:110032 |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372号 |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7 |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05023109号 | 联系邮箱:mhwz@ln.gov.cn |